专栏介绍
微信公众号“坏雷达”的同名专栏。
1、你会读到些什么?
基于日常新闻、生活、阅读而衍生出的想法和思考,字数控制在500字左右,每周至少3篇。
力求不表达立场,不顾虑公开曝光的后果而曲意逢迎,重点是展示针对不同问题的思考过程和分析角度。
当然,遇到好玩的且有共性的留言,也会定制化地提供一些解答。
我将尽力做到轻量、多元、高频、简洁。
2、与我的公众号区别是什么?
微信公众号:对热点的观察与思考,重在有逻辑地表达已经成熟的观点。
订阅专栏:基于个人视角的想法、微小但值得关注的新闻思考。
换句话说,公众号主要是谨慎、逻辑性地追逐公众热点,因为我的表达习惯和规避风险的要求,大家看到的就是已经成熟的、甚至显得不容置疑的观点。
而专栏则主要是展示这些观点背后的思考过程与细节,是观点和立场的形成过程。让大家看到一座观点的房屋是如何在日常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。
3、你无法获得什么?
(1)无法获得人脉。
过去我运营过一段时间的知识星球,后来发现实在太过复杂而劳累。
知识星球的架构设计,主要是做付费社群,而运营社群所要消耗的精力,远超过写文章。
所以,这将是个纯粹的专栏,是的,与大家在传统时代里付费订阅杂志一样,只是我将“杂志替读者支付稿费”变成了“读者直接支付稿费”。
你可能会隐约感受到有同道者,但我们仍旧只是基于共同旨趣而偶然聚在一起的时代浮萍。
(2)找不到立场认同的满足感。
我在写作生涯中,一直刻意避免立场写作。因此,如果你是因为我的某篇文章呼应了自己的立场,继而寻求更多的立场表达,那么这里可能会让你失望。
在专栏里,我可能更多是基于不同的观察而给出不同的思考和信息。不要试图来这里谈论政治与立场,以拯救自己无处释放的焦虑。
(3)也没有人生经验的说明书。
我们终其一生都是自我认知的囚徒。在过去好为人师的失败经历中,我发现,认知差异导致的理解和选择问题本质上是不可逾越的。
在此前的社群运营中,经常有人询问直接的“应该怎么办”的方向建议。在专栏里,可能我也不会给大家明确的步骤指导。
这里主要是分享我的认知,作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启发和信息参考。最终怎么活、活得好不好,仍然都维系于你自己。
4、为什么会选择付费专栏?
(1)订阅制是迄今相对更简单、私密而纯粹的内容交流方式。彼此付出简单的代价,形成更稳定持续的关系。
(2)用自媒体卖软文本质上是一种创作道德的欺骗。看似免费创作给读者看,同时向企业收取保护费、推广费,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而不是内容创作模式。
(3)在已凋敝残破的传媒出版行业,我们只能尝试自己做自己的出版社。创作者对自己的文字负责,读者对自己的金钱负责。
An Interesting Story
在某卷烟厂负责仓库的家乡老朋友来北京了。接到电话时,背景里都是后海酒吧的音乐声,酒气中带着愤怒:我请大哥来后海体验夜生活,两个人喝了10瓶啤酒,结账一看,2000块。啤酒100多块一瓶,外加25......
将辩护的冲动,调整为对他人的好奇
1、日常人际的讨论交流主要有三种。互相抚慰、互相证明和互探机会。分别对应着,虚弱、嫉妒与势利。而这三种之中,最差劲的无疑是第二种。不断向他人证明自己的正确,是孤独者在孤独地强化自我偏见。极其孤独......
想象的伟人与伟力
在葡萄牙关于近代民族崛起的神话叙事里,有一个很容易被一笔带过的人物和故事:亨利王子。
在葡萄牙的官修记载之中,一辈子没有航海过的亨利王子被称为伟大的航海家,原因在于,亨......
警惕体系里平庸的蠢货
极致的恶人很少,也很少极致的恶。多数把事情搞砸了的,或者把一件事闹得不可收拾的,都是一群平庸的人出于愚蠢的动机,在看似无伤大雅的问题上搞了出来。
在职场上一直有个神奇的......
编码、系统与结果
今天看到最有意思的一段,来自微博,文字摘录如下,略做了一些修改:
“昨天说俄爹以身犯贱做了示范,以圣上的智商也不至于看不明白发动战争没好果子吃。今天就看到金融时报说,圣......
他律与自律
亚当·斯密在《道德情操论》里揭示过一个有趣的人类认知心理。他认为,人类之所以能够感受到道德,是因为虚构了一个在场的“中立的旁观者”,当我们在做一些行为时,潜意识中会代入“中立旁观者”的视角,对于......
疾病的隐喻
先是时间不成比例的变缓。
伤口愈合得更慢了,熬夜的头痛也久久不愿离开,然后是言语的迟缓,在本应妙语连珠的时候,张开嘴,词语却不见了。
最后,是......
咖啡机与人性实验
在所有关于世界的讨论之中,讨论人性,大概是其中最寻常但又包裹着最高级的话术的一种。感慨人性之恶、之险峻、之复杂或者之善良迷人,都不算是真正接近事件真相。谈论者,只是在某一个瞬间里,完成了对自身......
偏见是理解世界的快捷方式
翻完了纳瓦尔宝典,只记住了一句话,大意是:偏见是在我们没有理解全部事实的情况下,理解世界最快捷的方式。
从认知论的视角看,这个定义还是很准确的。身边被评价为才思敏捷的人......
喜欢做管理的被管理者
一切起源于一个朋友圈。
约了人,早上就到了三里屯的咖啡馆。或许是因为排队的人大约还在消化前一天排队采购的面包,拍照的人还在打着哈欠化妆,因此,隔着几个桌位的两个人谈话的......
去【 小报童 】查看专栏详情